图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纳海水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。 (资料图片)
近日,山东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纳海水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,机器轰鸣运转,苦涩的海水经过高速沉淀、气浮处理、脱盐等步骤,摇身一变成了除盐水,可以直接应用于化工、热力等行业。“从2024年7月底正式生产以来,我们已经生产了330万吨除盐水,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”纳海水务总经理刘向东说。
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地处渤海之滨、黄河入海处,伴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,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用水需求不断增加,可利用水资源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,日益成为制约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。
“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内企业多,仅化工产业园内用水需求量每年约为4600万立方米,每年可供给园区企业用水指标约为3600万立方米,水资源缺口约1000万立方米,随着后续大项目上马,用水缺口还会越来越大,成为阻碍园区发展的痛点。”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建设交通局副局长郭之君说。
展开剩余50%怎么办?“身”临大海,能否向海借水,为园区提供增量水源?为此,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从2023年开始规划实施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项目。项目分两期建设,预计总投资10亿元,其中项目一期投资约5.6亿元,已建成日产5万吨除盐水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系统,每天可节约黄河水指标7万吨,对于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,解决园区缺水的实际问题具有积极意义。
海水加热成本高昂且能源消耗量大,是海水淡化技术推广的主要障碍,成本控制也是海水淡化的核心问题。据介绍,纳海水务采用“四级预处理+三级反渗透+EDI电渗析”工艺,使整个海水淡化效率提升了10%。
得益于良好的成本控制,除盐水价格每吨只有12元,低于目前企业每吨13元至15元的用水成本。作为“十四五”期间海水淡化领域中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示范工程,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项目两期全部投入运营后,每天能够生产出10万吨除盐水,相当于每天节省14万吨淡水资源,并减少4万余吨工业废水排放。
“下一步,我们将积极与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配资服务平台,探索并应用浓海水综合利用技术,进一步完善海水淡化及其综合利用产业链,延伸拓展产业链条,从能源供应及消纳、淡水供应与开发、化工品制造等多个环节形成内生循环,促进海水淡化全产业链发展。”郭之君表示。 (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)
发布于:北京市